機構介紹
辦學緣起
「汗得建築工事」緣起於造房子的反思:在愈來愈抽象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實在的生活?同時,我們要如何協助年輕學子,為實在的生活方式做好準備?
世界上最厲害的征服工具,不是強大的武器,而是實在的生活方式。實在的生活,讓人在情感連結、知識生產、財務自主與社會實踐上,都有立足的基礎,努力的動力。這樣的訓練,就是跨領域知識的連結與實踐。汗得,以造房子,也就是以建築為主題的知識實踐,與年輕學子一起,為未來做好生活的準備。
實在的生活感,是汗得協力造屋的過程中,一再被提及的目的:參與造房子,是連結自己與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種先有紀律再有創意的學習實踐。
每次協力造屋,都是先來的教後到的。在教學機構裡,老師對於年輕的學子來說,就是先來的—先來到世界,多有幾年與世界相處的經驗。協力造屋,造的雖然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是每個參與者都願意全心投入學習,並且達成使命。所有協力的工地,在參與者的自我要求中,時時維持紀律與秩序。因為在這裡,我們實在的生活與工作。在這裡,包含自己與世界所有的連結:
透過人與人的連結,我們一起造好房子。在建材的選用與建造的過程,我們與數學物理化學有了知識實踐的具體連結,與遠方的製造、貿易與知識傳遞者有了歷史地理與經濟社會上的連結。因為老房子與老建材,我們與已知或待知的歷史痕跡產生連結。透過使用土地的過程,我們與社會事實與不同的價值觀連結。透過手工工作,我們連結思考與身體。透過解決蓋房子所遭遇的問題,我們與風土、在地、國際交融。
相較於其他公認的「知識工作」,當我們從事「手工工作」時,總是會感受到更大的行動能力與自主能力。而且,「手工工作」常常涉及更多的智慧。我們企圖了解這個感受,並以協力造屋進行溝通的實踐,所以,我們開始「汗得建築工事」的籌辦,用雙手作有用的事。
「造房子」的德文動詞是Bauen。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Bauen並不特定指建築的行為,而是人生在世的種種作為,也許可以稱作為「營生」。之所以要辛苦「營生」,所求也就是為了「安居」。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成立,要培養能帶來「安居」的人才。他們具有蓋房子的手工與思考能力,不只知道如何做,更清楚為何而做,為誰而做。
以「安居」為前提,實踐永續建築的工藝,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完成設計、建築以及營造的工作,並以正確務實的方式處理新、老房子的能源使用,建立為未來負責的生活方式。
安居的思維
如果要回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就會回到「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建築教育?」的結論。在哲學與社會意義上,房子是安心的所在,不是投資的標的。儘管目前這還遠遠不是台灣的主流思想,但是透過教育,我們其期待生活中實踐建築,在建築中實踐生活。
永續建築的實踐
什麼是永續建築?我們對居住的房子(能)有什麼要求?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對房子的認識」。You see what you know. 必須先知道,才會看到。對永續建築的陌生,也是對生活的陌生。從安居的角度出發,永續建築不僅是節能的建築,也是健康與自然的建築。誰能夠蓋這樣的房子?這個問題要從設計者與工作者對建材與設計的教育開始。
蓋房子的工藝
再好的設計,如果沒有正確的人才、建材與確實的工法支持,仍無法蓋成房子。誰來蓋房子?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心態從事這件事情,決定房子的品質,也是我們居住與生活的可能。在正確的觀念、態度、作法下,我們得以回頭看過去,並放眼未來。建立年輕一代—自己的蓋房子工藝。
技術能力的社會基石
德國的工匠是站在黃金打造的土地上。工匠與技職體系,撐構起穩固的社會階層。在「老屋修復」也逐漸成形的台灣社會,我們希望培養實務與具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參與。修復的不只是外觀,而更能評估屋況、判斷損壞原因,從修建到再利用,從材料選擇與工法使用,能夠以「民藝」的角度,連結常民生活,將老屋也能適切的修復成適合居住、節能安靜與健康的「永續建築」。
教學團隊
胡湘玲
機構負責人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碩士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
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大學(University Bochum)東亞研究學院
嘗試以多元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她努力扮演多重的角色:傳遞「勞動價值」的德國非營利組織「汗得學社」社長,以及持續在不同角落實踐人道援助精神、帶動尊重自然主體的協力造屋計畫的發起人。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著有《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我家房子160歲》、《太陽房子》、《太陽能源》等書。
韋仁正
機構校長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數學學院碩士
汗得學社執行長、協力造屋的工頭、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
唸的是數學,投入的工作是「能源與房子」。最喜歡用「新、舊、東、西」的方式,蓋能源綠房子。工頭帶領從德國、潭南、亞齊、那瑪夏、龍潭、大溪中山老街到青年澎湖的協力造屋,更是再生能源的專家,舉凡太陽光電、生質能、能源建築,通通難不倒他!工頭是汗得的靈魂人物,帶著大人小孩一起,用獨到的眼光,連結未來建築與古蹟房子、連結偏鄉與城市、連結台灣與世界、連結能源與建築。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領銜
鄭同僚
計畫主持人
美國威斯康辛迪遜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專任副教授
台灣偏鄉教育、實驗教育推展顧問
廖佩柔
導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曾任跑蛙自學團自然老師,在生物及生態領域耕耘多年,深感人與自然緊密相依,持續整合所見所學,推廣自然與生命之美,陪伴與探索每個孩子的自然心地,共創永續家園。
課程
建築社會人
環境與社會
詹益忠
導師
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從事古蹟修復及城鄉聚落研究多年,重視「人」於區域中的意義,不僅透過建築結構整建進行老屋再造,致力於遵循歷史文化脈絡,重新締造居民與社區的連結。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手思建築
何銘勳
導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
美國麻州大學正念中心MBSR合格講師
從理工專業跨界到身心靈領域,再將日常生活對事物的感受力,轉化為實用的巧思能力。主導正念減壓的專業訓練,帶領學生集中專注力、挖掘內在本有的豐沛資源,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
課程
體健正念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黃世光
導師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日作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總監
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副會長
專業室內設計師,設計強項為建築規劃、格局配置及工程技術,擅長簡約內斂的設計風格,注重以線條與光影詮釋的生活軌跡,營造愜意的空間美學。
課程
空間設計
陳幸春
導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大同高中兼任美術與藝術生活教師
2019年出版作品集《SwissArtExpo》,曾入選「北海岸藝術祭」駐區創作藝術家,擅於以多元角度深入在地思維,透過庭園設計、建築空間設計、繪畫及裝置藝術創作,喚起人們對家、社區與環境的關注。
課程
美學創作與實踐
空間設計
陳音秀
導師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中文系畢業
體制內高中國文教師暨導師10年經驗
慢慢Bistro社會企業創辦人
課程
文學與場域
黃筠舒
導師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講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為時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參與過台北西本願寺、台中霧峰宮保第、台中火車站周邊文化資產等古蹟修復的計畫。保存老建物後進行修復,是一種從原有到新生的過程,秉持這樣的信念,堅持走在老屋活化的道路上。
課程
台灣建築史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
HAND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School
高中部
汗得永續建築中心.田野教室
汗得教育的⽬的,在於培養獨⽴⾃主,參與社會,樂於合作的年輕夥伴。有紀律的⼯作,具進取⼼的求知,持續探索世界的樂趣。
世界上最厲害的能⼒,不是強⼤的武器也不是當紅的AI,⽽是實在的⽣活⽅式。實在的⽣活,讓⼈在情感連結、知識⽣產、財務⾃主與社會實踐上都有⽴⾜的基礎,努⼒的動⼒。這樣的訓練,是跨領域知識的連結與實踐。
汗得,以建築為主題的知識實踐,與年輕學⼦⼀起,為未來做好⽣活的準備。實踐永續建築的⼯藝,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完成設計、建築以及營造的⼯作,並以正確務實的⽅式處理 新、⽼房⼦的能源使⽤,建⽴為未來負責的⽣活⽅式。
為台灣永續的未來,⼀起努⼒。
國立清華⼤學教育學院 謝⼩芩教授
用生活體認世界
用學習翻轉現狀
課程特色
我們以培育「永續建築設計、營造暨管理⼈才」為⽬標。
強調【⼿思學習】。先有紀律,然後創意,是教學⽅法。
以思考與⼿⼯能⼒並重的⽇⽇實踐,在構築中學習知識與實作。
德國的海外學季,是語⾔與⽣活的實戰經驗,是看⾒他⼈與反思⾃⼰的成長。
汗得以建築為主題、以完成任務為導向的課程,是國內升學108課綱學習歷程的典範,同時銜接到德國的職涯學程,為同學提供國際性連結,並且完成必要的準備。
汗得 x 博雅教育
正念、文史哲學、科學、環境與社會、社群經濟、體適能。
正念是一項高CP值的學習。就像英文一樣,能為人開拓更多可能性,增加學習機會。同樣地,正念能幫助你擁有穩定的身心狀態,做出更明智的決策,面對壓力時更能調適自己。在專注學習或進行某些活動時,正念能讓你的學習品質更高。
第一年
手思的準備
學習目標:建築基礎、學習法、協⼒的練習
專業核心:德語課程、建築實作、設計、文化見習
「⼿思學習」是透過⾝體參與的學習⽅式。 在⻄⽅傳統,希臘⽂「智慧」sophia的意思是「技術」(skills)。以⽊匠為例,他們的技術是透過練習以學到不同種類⽊材的特性:它們的載⼒和含⽔量適合什麼⽤途,它們在不同氣候變化下的變形程度,以及它們的抗腐、抗蟲能⼒。除了材料知識,還有如直⾓、鉛垂線、⽔平線等通論知識。這些在建築領域中不可或缺的能⼒,來⾃於我們與物質世界有紀律、有系統的感知與互動,也是⾃然科學知識⽣產的途徑。 於是,⽤⼿帶領思考,⼿腦並⽤。⽤⼿正確操作⼯具,掌握⾃⼰與物與環境的連動。⽤⼿接觸世界,以⾝體感知判斷空間與時間。⽤⼿紀錄表情達意,發展與呈現⾃我的可能性。⼿,既是憑藉也是主體。⼿思是練習也是鍛鍊,其中᯿要的不只是技巧,更是⼀種因為充⾜準備⽽擁有的信⼼。
第二年
視野的開拓
學習目標:建築設計與實作、協⼒的練習、⽣涯規劃
專業核心:德語課程、建築實作、特構設計實作、能源建築、文化工地見習
第三年
造房子的實踐
學習目標:建築設計與實作、協⼒的練習、升學或就業的準備
專業核心:德語課程、建築實作、建物修建與擴建、業界實習
學校的學制-四個學季
秋學季
9月初 - 11月初
10週上課
1週假期
冬學季
11月中 - 1月中
10週上課
3週假期(含年假)
春學季
2月中 - 4月中
10週上課
1週假期
夏學季
5月初 - 7月初
10週上課
6週暑假
每年2-4⽉是海外學季與德國合作
2024年八⽉,有五位同學開始德國的職涯學程。從第⼀天開始就進入德國的⼯作學涯體系,實習薪資、租屋津貼、社會保險、年資計算,與德國所有年輕⼈同步。通過國家考試,擁有⽣活與⼯作技能。實踐⾃⼰的努⼒也能期望得到相對的回報,這是⼀種實在⽣活。不管是就業或者進入德國⼤學就讀,汗得的年輕夥伴站在黃⾦打造的⼟地上。
汗得從同學入學開始,即以德語、⽣活、建築,形成互相合作的學習⽣活體系。校長從⼀開始到德國的適應,⽣活安排、語⾔精進、⽣活輔導、簽證協助、時刻關⼼與協助。
我們期望,汗得的年輕夥伴能夠成為獨立⾃主、貢獻社會、正直快樂的年輕⼈。
揚帆計畫
海外學季
汗得揚帆計畫是汗得同學與德國夥伴共同完成的計畫。
在德國以德語進行學習,代表自己與所來自的地方與德國夥伴進行交流,參與實習並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能力,是計畫的任務。
知識,引領我們看見未來。揮汗努力,就能發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