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在蘭博的構築展—「茶屋。一個蓋房子的競賽」,在二月底連假完成四棟分組與共同的結構。
回來之後,他們仍在繼續。因為知道,這次完成的「只是」讓房子結構站起來。而他們給自己的任務更多: 跟以前不一樣。要完成房子的整體。包含屋頂、屋牆與階梯。
其實,我不清楚他們會怎麼做,或者是否真的能做成。但是努力仍在持續,工頭仍會問:「還有什麼可能性?」
相較於高三的自信,高二同學謹慎,有限制的做夢與設計,因為太想完成任務。所以,工頭要他們提出更清楚的問題,挑戰更多的可能。因為問對問題才有答案,打開想像就有做事的樂趣。答案與樂趣,都得自己找出來。
四棟實體建築。在設計的時候,其實不清楚是什麼意思。甚至在備料的時候,也不知道。工頭的建議與修改,同學們會奧嘟嘟的不甘願,也不會敢怒不敢言。但基於對專業與師長的尊重,好吧!配合修改。
修改又如何?設計圖確認,料單決定,依據尺寸把木料加工成元組件。這些都是放在地上的展開,是平面的二維。進到現場,平面配置拉料完成。當結構「站起來」,量體、動線、受風面、假固定,一個個環節緊扣。
同學在工務所時,不了解工頭為什麼要他們先想仔細把時間留到現場調整。到了蘭博現場,加工好的材料與算好的尺寸應該可以work,但他們最常跟工頭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懂了!會做嗎?」
我喜歡看同學與工頭的互動。他們似乎開始學會彼此等待與互相信任。 不主動出手的工頭會在同學需要修改木料時操起圓盤鋸,因為凡事有時,同學得等到文化工地。知道工頭在忙的同學會一邊工作一邊等待適當的時間點。
在蘭博那幾天的天氣變化大,有像初夏的烈日當空,有飽含水氣的厚重雲層,當大風刮起就像要掀倒站在地基上的木結構。這些,不是誰的工作,而是要「一起準備」。
教育,不只是「對孩子有信心」。心想不一定會事成!只有鼓勵與讚美,無法協助成長與學習。這種陪伴,遠遠不夠。
大人得要自己準備好。不只是耐心與專業,還要能(不動聲色地)激起同學們完成任務的信心與勇氣,讓他們願意投入、願意爭辯、願意努力,甚至是打掉重來!就是為了——完成任務!
我覺得工頭啊!一直用他的方式來讓同學們相信:我們辦得到!
這或許就是教育者給自己的任務。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