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令人驚豔的SOLVIS零耗能、零二氧化碳釋出廠房
零二氧化碳釋出的房子?
這在德國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不過,零二氧化碳釋出的廠房,那可就不一樣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2002年,在一家名叫SOLVIS,專門生產太陽集熱系統面板的公司。公司老闆海爾穆‧傑格(Helmut Jäger)將使用面積8,120平方公尺、挑高5.7公尺、容積54,740立方公尺的廠辦,打造成每年每平方公尺僅需要23千瓦小時能源的節能空間,比一般工廠所需的能源少了80%。而且,每立方公尺的造價僅113歐元。
海爾穆‧傑格是德國太陽能源界響叮噹的人物。
傑格不是股王,他所經營的SOLVIS公司,也許根本就排不上德國大企業的行列;可是,如果少了海爾穆‧傑格,少了他自認在「小小公司」所能盡的努力與責任,德國太陽能源界就會少了一則傳奇。
從2002年初開始,SOLVIS零耗能廠房的落成,就像是讓大家來「發現」一個可能 — 原來,在製造業轟隆隆的廠房、在搶出貨搶時間的壓力下、在貨櫃車開進開出的忙碌中,仍舊可以利用動線與空間規劃,把廢熱、餘熱與再生能源的生產,以及廠房能源的有效使用做到極致。原來,重點在於決心與專業,也在於對「完成」的相信。SOLVIS零耗能廠房在2003年獲得Energy Globe獎,海爾穆‧傑格就像是德國的非官方環保代表,為德國企業的環保決心提出具體的成果。
海爾穆‧傑格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數年前,曾經有國內知名的環保企業家問他,是否考慮到中國投資生產,擴大企業影響力?他給了個不合乎潮流的答案:「您知道,1989年的6月4日當天,我人就在北京。」
或許我應該說,海爾穆‧傑格這個人一點也不傳奇。只是,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誰、要做什麼事。
太陽廠房的能源設計目標,即在一個廠辦合一的建築物中,達到降低初級能源需求、零二氧化碳釋出,並且減低貨櫃車廠區卸貨的熱損失與熱幫浦的最佳化。其中最大的挑戰在於:設計出一個不妨礙企業營運與產品生產的節能空調系統。
這棟廠辦合一的建築物,一樓平面由中央前廳分成兩部分:一邊是工廠的組裝區,另一邊是出貨區,產品的運送和貨櫃車的裝卸都在這個有空調的空間中進行。平行前廳的則是機房和健身房。
露在建築物外部的結構樑體,同時也是太陽光電系統的基座。產線區採用無支撐結構設計,可以更有彈性的使用空間,也將需要加熱的空氣量降低了15%,具有節能的意義。另外,考慮到前廳的結構強度與蓄熱能力,前廳與辦公室一樣採用水泥鋼構。組裝大廳的地面(U=0.17 W/m2K)與牆面(U==0.20 W/m2K),不僅隔熱效果佳,也經過靜力結構的最佳設計。廳房的玻璃採用雙層隔熱玻璃(U=1.4 W/m2K,g=58%),建築立面則使用霧化處理的三層隔熱玻璃,U值可以降到1.1 W/m2K。
為了降低二氧化碳釋出,太陽廠房採用油菜籽油發電機和太陽光電系統來供電。在使用油菜籽油產電過程中所排放的餘熱,也提供廠區的暖氣使用。占地500平方公尺的太陽熱能儲熱槽,是整個廠區的主要供熱來源,而由電器產生的廢熱也可以提供倉庫在冬天所需要的熱源。
在暖氣與空調部分,這幢建築採用暖氣回收循環系統 — 面積大的廠區是由中央空調直接供應,辦公室則由分線管路配上自動調節系統,以控制溫度和舒適度。另外還有空調恆溫系統,可以在冬天提供舒適的室內空氣品質;在夏天則利用夜晚較涼爽的空氣,來調節白天的室內溫度。這整套空調系統藉由循環空氣式熱幫浦來達成,新鮮的空氣可以由設在窗台的入氣孔引入室內;不過,在冬天引進新鮮空氣時,會先經由暖氣加熱才流入室內。循環過後的空氣,會由設在辦公室門口上方的自動開閉氣窗排到中央前廳。當室溫高於攝氏25度時,冷氣系統會自動開啟。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整體廠區的氣密性,和裝卸貨時的空氣交換;因此,裝卸貨區域由兩層門來控制,降低空氣流動量。
在照明部分,盡可能運用日光,以便將照明的耗能量降到最低。產線大廳的採光由天窗和玻璃立面提供,人工照明則由光線感測器來調節,維持在每平方公尺8瓦的照明容量,以提供倉庫200流明度的照明;產線則是300流明度。
在其他設施方面,太陽廠房有效的連結了大眾交通系統,並且提供騎腳踏車上下班的員工淋浴的場所。從2003年開始,太陽廠房建立了監控系統來量測並記錄重要參數。從2004年以來的監控成果看來,這座太陽廠房的確名符其實。
----- 《 太陽能源 》 胡湘玲著
【相片來源】SOLVIS GmbH & Co 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