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有一塊磚—「青年走進文化工地」觀察與實作研討會



從2003年開始,汗得即在九二一災區的南投潭南,車諾比核災移民區的白俄、南亞海嘯災區的印尼亞齊、高雄那瑪夏、大溪中山老街與澎湖等地,透過協力造屋,播下友善互助的種子,也在揮汗勞動中,讓節能、安居與舒適深入身體的記憶。一直以來,汗得以「蓋房子」作為一種溝通方式,試圖在傳統工法與現代社會之間找到對話與新生的機會;致力在文化資產的保存中,成就健康舒適的能源綠建築;並且透過協力造屋,以動手實作來進行公民能源教育,實踐東西對話、新舊交流的文化工作。


2015年的夏天,在浩然基金會—另類全球化計畫的資助下,汗得六位年輕人走進德國的文化工地—我們期待,用適當的知識與技術,用正確的方式按部就班,在老老的房子上,可以實踐節能、舒適、靜謐、健康、美麗。


這是「觀察與實作」的研討會,除了分享德國文化工地的構成與「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態度,參與者也可以透過實作來了解:如何打造蓋房子的四百根木釘,以及自然建材如何讓建造成為可以參與的社會過程。

以楊逵的文章「我有一塊磚」作為研討會的主題,這是對以積極行動來實踐理念的禮敬,也是對自己的勉勵。拋磚為引玉,拋磚也為引磚。因為只有一塊磚,蓋不了教堂。期待文化工地的分享,能引起更多具體的實踐。

【活動時間】2015年11月14日(六)13:30-18:00 - 11月15日(日)09:00-17:30

【報名費用】1,500元(不含住宿、午餐自理)

【活動地點】太陽房子(台北市萬華區青年路65號2樓 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

【報名辦法】活動已結束

1. 請線上填寫報名表。

2. 報名後將為您保留名額三日,需於三日內完成繳費。

3. 請於報名表中填寫匯款帳號後五碼,並於報名三日內匯款。

4. 匯款成功我們將以郵件通知您。

● 匯款資訊

銀行轉帳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汗得文化協會

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忠孝分行(分行代號011)

帳號:20102000030220

【行程介紹】

● 11/14(六)

12:45-13:15 報到

13:15-13:30 開幕

13:30-15:30 協力造屋的13堂課 分享人:韋仁正

15:30-16:00 交流與下午茶

16:00-17:00 古蹟保護官與我的9+1個故事 ─ 文化工地裡的新/舊記憶

分享人:于彥琦

17:00-18:00 非常羅曼蒂克 ─ 德國大木實習的技職觀點 分享人:林旆昕

● 11/15(日)

09:00-10:30 自然材料的社會意義 ─ 幾個案例 分享人:Martin Krampfer

10:30-11:00 交流時間

11:00-12:00 自然色彩在古蹟建築中的旅行 ─ 文化工地裡的老配方 分享人:游雅婷

12:00-13:30 午餐

13:30-14:30 文化工地實務報導 — 朝向大木新職人的實踐路 分享人:孫瀅翔

14:30-15:30 跟著匠師的眼睛看文化工地中的設計學分 分享人:張瓊文

15:30-16:00 交流與下午茶

16:00-17:30 自然材料的文化創意(實作) 帶領人:Martin Krampfer

【講者簡介】

● 韋仁正

汗得學社執行長、汗得協力造屋的工頭、

一人一千瓦的董事長。

他念的是數學,投入的工作是「能源與房子」。

最喜歡,用「新、舊、東、西」的方式,蓋能源綠房子。

從德國、潭南、亞齊、那瑪夏、龍潭、大溪中山老街到澎湖,工頭是汗得每次協力造屋活動的重要人物。

帶領著大家,從設計、選材、派工,一起蓋起有形與無形的房子,

這次,一起學習、來上好玩的「協力造屋的13堂課」。



● Martin Krampfer

德國白堊紀社會企業發起人

德國漢堡大學社會學碩士。1988年,在生活中體會自然材料的必要性,決心投身天然塗料界。以生態為本,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


​參與漢堡市塗料技術產業公會技職業、工業與行政環保顧問訓練,建立北德自然塗料推廣,協助參展與訓練。白堊紀致力於古蹟修復保存,已在德國柏林的聯邦議會、德列斯登城堡、威瑪的歌德之家及維騰堡的百水學校、莫斯科和日本使用自然塗料修復建築。

Martin參與本次研討會,講述自然材料與社會性的連結。也會與我們用自然素材玩出文化創意。用自然的黏土與我們一起實作。帶領我們用眼睛、用心體會不同的色彩。



● 孫瀅翔

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所畢業,是汗得學社的年輕匠師。從設計規畫到實作一手包辦。工作時總像在跟木頭秘密對話。關於木頭,是他想做、喜歡做、而且熱愛的工作。


具有家具木工和大木經驗,經驗到台、日、德不同文化背景下大木結構的生活考慮。從材料的使用、門窗的修復、建築物理中的溫度、聲音與游離物的分析,設法為德式大木結構在台灣文化資產歷史建物修復與歷史建物的能源使用、生活美學的實踐,做出貢獻。



● 于彥琦

喜歡舊舊的房子,因為有很多文化故事在裡頭。講到新與舊,能源和古蹟的結合,就樂在其中。到了德國拜訪古蹟保護官Bettina Heine-Hippler,才真正認識德國的「老房子」。

在古蹟保護官貼身採訪的日子中,走訪各地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古蹟,在文化工地中,更了解歷史建築的知識、材料和方法。更見識到古蹟保護官對古蹟的使命感和熱情,是為社會大眾留下珍貴文化資產的「為官之道」。



● 游雅婷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是汗得學社的設計師。對細節、格式和色調有著極高的堅持標準,常在百種顏色之間拿不定主意。這次到德國,跟著自然塗料古蹟修復專家Martin Krampfer到處跑,享受自然色彩和古蹟建築的旅行。


穿梭在一棟又一棟古蹟的色彩中,發現自然塗料的老配方不曾消失,知識的生產和傳遞、材料復古和革新,在古蹟修護與保存上,實踐了工藝技術。也在旅途中看見顏色在「生活」中的樣貌。



​● 林旆昕

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三年級,是家具設計與施作的技職體系學生。曾參與汗得學社的澎湖協力造屋,從削一根木釘開始,與德式大木構結下不解之緣。

在德國露天博物館的三個月,他連結大木與細木的脈絡,比較身為技職生,台灣和德國的異同。從在路途上遇見的人,從中謙遜學習各種大木與歷史建築知識,其中更有跨文化的思考。​



● 張瓊文

台北科技大學創意設計學系三年級,從設計系學生的視角,跟著歐洲第二大露天博物館總監,看德國人如何修老屋,露天博物館如何向大自然取法,修復古蹟再重現。

從設計方法中,蒐集、研究、設計,一步一步了解古蹟修復的資料蒐集與研究法,在台灣與德國之間的教學與學習中做比較,是學習觀念的變革。

【主辦單位】汗得學社

【協辦單位】浩然基金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