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年5月12日暖暖六七—什麼是文化工地?


大雨滂沱的日子,我們來到雨都基隆的暖暖。「暖暖六七」離火車頭不遠,有時可以聽見火車隆隆經過。「暖暖六七」就在「安德宮」旁邊,鄰里老少常常關心走近。


有人在網路上形容「暖暖六七」是古厝新建築,現代感的外觀擁有不朽的老靈魂。不過,因為「文化工地」的緣故,我想再加上「暖暖」兩個字。「暖暖老靈魂」,因為人的緣故!


什麼是汗得的「文化工地」?這是工頭跟同學提出的「大哉問」。


高二的同學從第七學季開始進工地。

進工地,是在「現實的」場域、在施作中學習。但是,學生的現實與現實的現實,仍然很不一樣。


「文化工地」的環境要比現實的安全更安全。這不是戴安全帽的工安規定,而是工頭與老師的評估—

在這個工地可以學到什麼?可以創造什麼?可以支援什麼?

不管是物理的還是心理的,「文化工地」的文化是已經存在,需要打開眼睛、閉上嘴巴、帶著腦袋,用雙手真實體驗,也是同學與老師在這段時間共同創造的文化。


經由詹益忠老師引薦,我們認識「暖暖六七」的主人Vivian Yang。

她把花了上千萬經費,「照理說」已經完成整修的「暖暖六七」提供出來,作為高二同學繼澎湖之後的第二個文化工地。


如果已經完成整修,同學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暖暖老靈魂,就是這個緣故!


找到在以安全為前提讓同學可以完整施做的場地,不是理所當然的事!Vivian Yang以一己之力整理自己家的老厝,絕對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當初的設計與施工,在工頭帶同學前後左右走過量測觀察,大家坐下來紀錄討論之後,發現:值得留下來的可能被作壞了,可以更舒適的可能被忽略了。


就來說說牆體吧!

「暖暖六七」裡有一堵被打穿的石牆。從石牆可以看出什麼端倪呢?

暖暖是礦區,礦區裡的石工擅長用石頭築牆。以前的石牆是靠石工打石成適當的形狀堆疊而成,在大石頭之間以小石頭填縫穩固,砂漿使用很少,石頭間的縫隙細緻優雅。而經過「整理」之後的石牆,石頭是用砂漿與水泥用力黏起來的。而且可能快到下班時間,水泥砂漿還留在石牆上,完全遮掩了石頭自然與歷史的光澤。


如果想要看「真正的」石牆,走出房子到現在充當菜園的「廢墟」,這裡還留有一堵堆疊美麗的石牆。賞心悅目。


同學們能完成什麼呢?

我們與Vivian Yang說好,她願意給同學們空間與時間,在「暖暖六七」找回歷史材質的美麗,創造自然舒適的可能。


所有可能的發生,都因為人的緣故。我們感謝、祝福一起參與其中的夥伴,一起努力創造我們在這裡的協力文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