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介紹
辦學緣起
「汗得建築工事」緣起於造房子的反思:在愈來愈抽象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實在的生活?同時,我們要如何協助年輕學子,為實在的生活方式做好準備?
世界上最厲害的征服工具,不是強大的武器,而是實在的生活方式。實在的生活,讓人在情感連結、知識生產、財務自主與社會實踐上,都有立足的基礎,努力的動力。這樣的訓練,就是跨領域知識的連結與實踐。汗得,以造房子,也就是以建築為主題的知識實踐,與年輕學子一起,為未來做好生活的準備。
實在的生活感,是汗得協力造屋的過程中,一再被提及的目的:參與造房子,是連結自己與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種先有紀律再有創意的學習實踐。
每次協力造屋,都是先來的教後到的。在教學機構裡,老師對於年輕的學子來說,就是先來的—先來到世界,多有幾年與世界相處的經驗。協力造屋,造的雖然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是每個參與者都願意全心投入學習,並且達成使命。所有協力的工地,在參與者的自我要求中,時時維持紀律與秩序。因為在這裡,我們實在的生活與工作。在這裡,包含自己與世界所有的連結:
透過人與人的連結,我們一起造好房子。在建材的選用與建造的過程,我們與數學物理化學有了知識實踐的具體連結,與遠方的製造、貿易與知識傳遞者有了歷史地理與經濟社會上的連結。因為老房子與老建材,我們與已知或待知的歷史痕跡產生連結。透過使用土地的過程,我們與社會事實與不同的價值觀連結。透過手工工作,我們連結思考與身體。透過解決蓋房子所遭遇的問題,我們與風土、在地、國際交融。
相較於其他公認的「知識工作」,當我們從事「手工工作」時,總是會感受到更大的行動能力與自主能力。而且,「手工工作」常常涉及更多的智慧。我們企圖了解這個感受,並以協力造屋進行溝通的實踐,所以,我們開始「汗得建築工事」的籌辦,用雙手作有用的事。
「造房子」的德文動詞是Bauen。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Bauen並不特定指建築的行為,而是人生在世的種種作為,也許可以稱作為「營生」。之所以要辛苦「營生」,所求也就是為了「安居」。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成立,要培養能帶來「安居」的人才。他們具有蓋房子的手工與思考能力,不只知道如何做,更清楚為何而做,為誰而做。
以「安居」為前提,實踐永續建築的工藝,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完成設計、建築以及營造的工作,並以正確務實的方式處理新、老房子的能源使用,建立為未來負責的生活方式。
安居的思維
如果要回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就會回到「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建築教育?」的結論。在哲學與社會意義上,房子是安心的所在,不是投資的標的。儘管目前這還遠遠不是台灣的主流思想,但是透過教育,我們其期待生活中實踐建築,在建築中實踐生活。
永續建築的實踐
什麼是永續建築?我們對居住的房子(能)有什麼要求?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對房子的認識」。You see what you know. 必須先知道,才會看到。對永續建築的陌生,也是對生活的陌生。從安居的角度出發,永續建築不僅是節能的建築,也是健康與自然的建築。誰能夠蓋這樣的房子?這個問題要從設計者與工作者對建材與設計的教育開始。
蓋房子的工藝
再好的設計,如果沒有正確的人才、建材與確實的工法支持,仍無法蓋成房子。誰來蓋房子?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心態從事這件事情,決定房子的品質,也是我們居住與生活的可能。在正確的觀念、態度、作法下,我們得以回頭看過去,並放眼未來。建立年輕一代—自己的蓋房子工藝。
技術能力的社會基石
德國的工匠是站在黃金打造的土地上。工匠與技職體系,撐構起穩固的社會階層。在「老屋修復」也逐漸成形的台灣社會,我們希望培養實務與具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參與。修復的不只是外觀,而更能評估屋況、判斷損壞原因,從修建到再利用,從材料選擇與工法使用,能夠以「民藝」的角度,連結常民生活,將老屋也能適切的修復成適合居住、節能安靜與健康的「永續建築」。
教學團隊
胡湘玲
機構負責人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碩士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
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大學(University Bochum)東亞研究學院
嘗試以多元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她努力扮演多重的角色:傳遞「勞動價值」的德國非營利組織「汗得學社」社長,以及持續在不同角落實踐人道援助精神、帶動尊重自然主體的協力造屋計畫的發起人。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著有《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我家房子160歲》、《太陽房子》、《太陽能源》等書。
韋仁正
機構校長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數學學院碩士
汗得學社執行長、協力造屋的工頭、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
唸的是數學,投入的工作是「能源與房子」。最喜歡用「新、舊、東、西」的方式,蓋能源綠房子。工頭帶領從德國、潭南、亞齊、那瑪夏、龍潭、大溪中山老街到青年澎湖的協力造屋,更是再生能源的專家,舉凡太陽光電、生質能、能源建築,通通難不倒他!工頭是汗得的靈魂人物,帶著大人小孩一起,用獨到的眼光,連結未來建築與古蹟房子、連結偏鄉與城市、連結台灣與世界、連結能源與建築。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領銜

鄭同僚
計畫主持人
美國威斯康辛迪遜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專任副教授
台灣偏鄉教育、實驗教育推展顧問

廖佩柔
導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曾任跑蛙自學團自然老師,在生物及生態領域耕耘多年,深感人與自然緊密相依,持續整合所見所學,推廣自然與生命之美,陪伴與探索每個孩子的自然心地,共創永續家園。
課程
建築社會人
環境與社會

詹益忠
導師
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從事古蹟修復及城鄉聚落研究多年,重視「人」於區域中的意義,不僅透過建築結構整建進行老屋再造,致力於遵循歷史文化脈絡,重新締造居民與社區的連結。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手思建築
何銘勳
導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
美國麻州大學正念中心MBSR合格講師
從理工專業跨界到身心靈領域,再將日常生活對事物的感受力,轉化為實用的巧思能力。主導正念減壓的專業訓練,帶領學生集中專注力、挖掘內在本有的豐沛資源,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
課程
體健正念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黃世光
導師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日作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總監
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副會長
專業室內設計師,設計強項為建築規劃、格局配置及工程技術,擅長簡約內斂的設計風格,注重以線條與光影詮釋的生活軌跡,營造愜意的空間美學。
課程
空間設計
陳幸春
導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大同高中兼任美術與藝術生活教師
2019年出版作品集《SwissArtExpo》,曾入選「北海岸藝術祭」駐區創作藝術家,擅於以多元角度深入在地思維,透過庭園設計、建築空間設計、繪畫及裝置藝術創作,喚起人們對家、社區與環境的關注。
課程
美學創作與實踐
空間設計

陳音秀
導師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中文系畢業
體制內高中國文教師暨導師10年經驗
慢慢Bistro社會企業創辦人
課程
文學與場域
黃筠舒
導師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講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為時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參與過台北西本願寺、台中霧峰宮保第、台中火車站周邊文化資產等古蹟修復的計畫。保存老建物後進行修復,是一種從原有到新生的過程,秉持這樣的信念,堅持走在老屋活化的道路上。
課程
台灣建築史



魯爾區
德國礦業與鋼鐵業的重鎮
20世紀的1980年代,魯爾區結束重工業生產,致力將工業地景改造為休閒、展覽、教育用途,復原自然環境,成為德國綠地覆蓋率最高的地方。1990年代,萊茵河整治成功,鱒魚再次現身。2010年,魯爾區獲選為歐洲文化首都。
魯爾區的前日今生是工業革命的見證。從農業到後工業、從採礦煉鋼修築運輸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成為文化與未來的能源首都。煉鋼廠、大煙囪、運送燃料的鐵道、巨大的工業建築,建構出什麼樣的工業建築美學?工業遺址具有什麼樣的功能與美學考量?我們如何去認識工業革命中,這些巨大甚至偉大的建築在我們生活與學習中的意義?
2025夏.汗得小建築德國營隊。我們從歷史、運輸、鋼鐵與建築的面向,認識工業革命!
營隊資訊
-
營隊日期:2025/07/13(日) - 07/23(三),共十一日。
-
對象: 18歲(含)以下在學青少年(小五到高三)。
-
住宿:全程住宿在杜伊斯堡北地景公園青年旅館與埃森青年旅館。
-
費用:新台幣125,000元整+機票(代收轉付)。
費用含活動期間食宿、德國境內交通費、課程研習費、活動體驗費、保險費、營隊證書。不包含來回機票、護照代辦費與可能發生的Covid19相關檢測費用。機票預計是國泰航空(航班以實際訂票時為準),費用於報名後訂票完成時,依實際金額代收轉付。


鋼鐵人的行程 — 環境再生魯爾區
20世紀的1980年代,魯爾區結束重工業生產,致力將工業地景改造為休閒、展覽、教育用途,復原自然環境,成為德國綠地覆蓋率最高的地方。1990年代,萊茵河整治成功,鱒魚再次現身。2010年,魯爾區獲選為歐洲文化首都。
魯爾區的前日今生是工業革命的見證。從農業到後工業、從採礦煉鋼修築運輸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成為文化與未來的能源首都。煉鋼廠、大煙囪、運送燃料的鐵道、巨大的工業建築,建構出什麼樣的工業建築美學?工業遺址具有什麼樣的功能與美學考量?我們如何去認識工業革命中,這些巨大甚至偉大的建築在我們生活與學習中的意義?
2025夏.汗得小建築德國營隊。我們從歷史、運輸、鋼鐵與建築的面向,認識工業革命!
拜訪景點
杜伊斯堡的後⼯業景觀園區
這裡的前身是泰森⼤煉鋼廠,由於煤礦及鋼鐵⼯業造成嚴重污染,大煉鋼廠於1985年停產。景觀園區由彼得・拉茨於1991年設計,目的是在生活中理解過去的⼯業,而不是採取排斥的態度。公園設計與原用途緊密結合,將工業遺產與生態綠地交織一起,獲得2000年第一屆歐洲景觀設計獎。
杜伊斯堡港區
全歐洲最大的內陸河港,萊茵河的掌上明珠,歐洲的門戶。從工業革命以來,這是魯爾區的中心港口和貿易中心。1994年,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爵士在此為魯爾區開創了典範,將港區發展為工作、生活、文化、休閒於一體的重鎮。
艾森海姆 博物館
魯爾區最古老的工人社區
在魯爾工業的黃金時代,成群結隊湧入該地區的工人在這裡找到了家。1846年,艾森海姆工人社區由當第三座鋼鐵廠的工會所成立,成為魯爾區最古老的聚居地。1950年代後期,現代化的住宅取代據稱過時的社區。但是當挖土機在1970年代抵達艾森海姆時,居民們採取全國性的抗議行動以抵制拆除。我們走訪艾森海姆博物館,了解社區的歷史,也認識當初反對拆遷的鬥爭與日常。
瑪格麗特⾼坡社區
德國第一座「花園城市」,現有規模115公頃,有935座建築,共計超過3092間住宅。由瑪格麗特.克魯伯基金會管理,被視為人類宜居的典範。興建於1906年,建築師以工業化社會需求與控制預算為設計前提開始建造。獨立盥洗設備,房舍標配冰箱、衣櫃、書桌、床、沙發椅等基礎生活用具,雖然不是每棟房子的外貌都相同,但具有統一的風格。是工業化時代,美學與生活在建築上的實踐。
耶穌復活教堂
體會「蛋糕教堂」的現代性與神聖性。耶穌復活教堂是現代教堂建築的引領建築。由建築師巴特寧於1929/30年間,也就是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所興建。這座圓形教堂以鋼、水泥與磚為主建築材料,是現代鋼構教堂的先河。
世界⽂化遺產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與魯爾博物館
這裡被稱為「魯爾區的艾菲爾鐵塔」,1851-1986年開採石煤。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浩斯風格的12號礦坑於1932年開放,在建築和技術上都堪稱傑作,被評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礦場」。建築師使用包浩斯的設計概念達成⼯業整體建築群的巔峰之作,也是新實用主義實踐。
哈根露天博物館
學習德國兩百年的工藝與技術史,來到工藝呈現最完備的博物館。在沒有電的時代,工匠如何生產鐮刀,還要把刀鋒磨銳?震耳欲聾的巨響就是答案。博物館工作坊中的「鐮槌」,是從18世紀就出口到全世界的工藝產物。在露天博物館裡,工匠們打鐵作釘、捲雪茄、打繩、用水力與風力磨麵粉,同時也訴說與展延著常被遺忘的技術。這裡是「德國製造」的工藝基石。
夢仙旎教育中心
以城市的遠見親炙魯爾礦區的夢幻變身,探訪夢仙旎教育中心如何從採煤的礦區轉身為夢想城市的社區。這是BIPV太陽光電的世界經典建築,打開視野,看見從房子改變的世界觀—實踐主動產能與被動節能的舒適生活。
獨木舟探索旅程
我們在魯爾河上漫遊,進行獨一無二的獨木舟探索旅程。深入魯爾河谷最美的自然環境,拜訪停止運轉的工業景觀,在新舊的堰道系統中穿梭。這是一場長達9公里的文化與自然之旅,以自己的身體語言靠近。

台北→法蘭克福
7/13(日)
TPE
19:15
轉機(香港)
07:15
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台北
7/22(二)
法蘭克福
13:45
轉機(香港)
11:50
TPE
